您所在的位置:清廉长沙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 一张30年前的旧欠条
一张30年前的旧欠条
来源:清廉长沙 | 发布时间:2024-02-07 16:14:45
分享

  元旦节那天,阳光明媚,趁着这难得的暖阳天气,我和妻儿决定将母亲衣柜里的衣服全部拿出去晾晒。在翻到箱底的时候,一叠单据映入我的眼帘,那些单据几乎已经和箱底融为一体,看得出已经尘封了很久。我小心翼翼地先将单据的边角启开,然后慢慢地从箱底剥离出来。当揭开所有单据的时候,我感到十分诧异,那是1张银行贷款借据和5张分期还款的凭证,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辨析出借款年份是1994年,借款用途:学费。母亲分5次归还了这笔借款。我知道在2000年以前,家里的经济一直很紧张,但我完全不知道母亲曾经向银行借过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1994年正值姐姐、哥哥和我都在读书,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难以维持家里的开支。那些年,母亲养了猪,靠卖猪仔的收入来填补一部分家庭财政赤字。每到年底,我最熟悉的场景是父母“围炉算账”,算一下欠代销店、药店或者帮工师傅的钱,在过年前要“踮起脚尖”把账结清。但很多时候,总有部分欠账不能完全结清,父母就会挨个上门表示歉意,承诺来年具体的还款日期。

  悠悠往事,清晰如昨日。父母说,他们一生最怕过欠账的日子,但有时又不得不欠账。父亲在宁乡西部山区的乡镇工作了近40年,工作单位离家有10多公里,九十年代交通还不便利,父亲一般只能周末回家,遇上工作繁忙,可能要几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家庭生活的重担有很多压在了母亲的肩上。父亲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0余年,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总有部分当事人想通过送礼获取不当得利;还有一些当事人在案结事了后想送礼表示感谢。父亲知道家里缺钱,很多地方需要用钱,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送礼,他都坚决不受。为了狠刹送礼之风,从1990年起,父亲每年都会将送礼人的名单在单位张榜公布,进行公开曝光,连续公布19年,直至退休。

  有些当事人在父亲单位送礼吃了闭门羹,就千方百计打听到家庭住址,到家里来送礼。母亲知道父亲的工作原则,即使家庭经济负担重,也绝不收受任何财物。对于上门送礼的当事人,母亲使出了“三招”拒礼良策:第一招是做好“思想感化”。母亲总是对送礼的当事人说:“老袁的脾气性格你们都清楚,我要是收了这些礼,他回家会骂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把礼物都带回去。他只是做了本职工作,不需要送礼,你们也不容易……”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拉家常”,有部分当事人是能被成功劝退的。第二招是做好“侦查记录”。有部分送礼的当事人是有备而来的,隐姓埋名“捉迷藏”,如果说服不了母亲,丢下礼物撒腿就跑。对于这样的“逃兵”,母亲会先将礼物收好,并记录送礼人的一些相关信息:姓氏、性别、相貌特征以及交谈中可能了解到的有关当事人的矛盾纠纷细节。待父亲回家后,父亲根据母亲记录的这些信息“侦查破案”,锁定送礼的当事人,再上门去退礼。第三招是做好“资产评估”。有些当事人送的是鱼、肉等生鲜食品,当事人“逃跑”后,时间一长,礼物的保管就成了问题。因为家里还没有冰箱,也没有电话能及时联系上父亲,为了避免生鲜食品变质,母亲只得将礼物留下自用,但她会将礼物一件件称重计量,再根据市场价格核算礼物的总价值,之后再由父亲将礼物折价成现金退还给当事人。碰上这种情况,哥哥总是开玩笑:伙食改善笑嘻嘻,老袁年底“踮脚尖”。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母亲贷款供子女读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近30年,我们也早已结束“踮起脚尖”还欠款的日子。回首往事,翻看这些泛黄的旧单据,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母亲的肩上有一根扁担,扁担的一头挑的是柴米油盐,另一头是父亲廉洁奉公的操守,母亲宁肯借钱过日子,也不愿用父亲的廉洁来置换柴米油盐。父亲经常讲:找共产党的干部办事,是不需要送礼的!这是父亲一生的价值追求,是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是他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父亲铿锵有力的誓言背后,是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对父亲默默无闻的支持,是母亲浇筑起防腐拒变的家门维护了父亲清廉的品质。在生活的窘境面前,母亲咬紧牙关“挺”过来了,没有倒在利益诱惑的沼泽中。母亲是生活中的“贤内助”,更是父亲工作上的“廉内助”。

  假期清零,到了和父母分手告别的时候,我对母亲说,这些银行单据让我带回长沙,由我来保管。我将这些物件放到了全家福相框的背面,我觉得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不能丢。看到这些物件,让我时常想起母亲宁负金钱债、不负廉洁债的清醒,将时刻提醒我谨记父母的廉洁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廉洁从业的初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教育家人,让廉洁家风代代相传。(长沙市长沙公证处纪检委员 袁国新)

编辑:陈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