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的本色——从陈廷敬说开
看过《大清相国》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何“千古一帝”康熙会称陈廷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的一生,简直是一部传奇!
陈廷敬在清朝为官长达50年之久,不仅担任过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四部尚书,最终还荣升为大清相国,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更厉害的是,他还曾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并主修了《康熙字典》。他不仅在货币改革上大展拳脚,还查办了许多贪腐案件,举荐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官员。这样的成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但有些人总是眼红别人的成功,说陈廷敬是因为出身好、家境优越才能当官,是遇到了康熙这样的圣君才有平台。没错,一个人的成功,外部因素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说到底,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真才实学,怎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呢?陈廷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中进士时才21岁,之前就已经在乡试院试中脱颖而出。按照清朝的规定,进士需要在翰林院再学习三年才有机会做官。很多人都是找借口回家,只等时间一到再来报到候官。但陈廷敬没有浪费时间,他潜心学习,成绩优异,最终被举荐为康熙皇帝的进讲老师。有真才实学,是干事、成事的基础。现在很多人总想靠着一点老本混日子,结果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领恐慌。
再说他的政绩,康熙朝出现了一大怪事,朝廷发行的铜钱,投放到市场后不见流通。大臣认为是铜钱不够重,百姓不愿意用,故一次次加大铸钱重量。他主持户部工作后,通过深入调查,发现铜钱流通不畅的根源在于铸币重量过重。他果断提出改革方案,将铜钱铸轻,避免商人通过收购铜钱融成铜,转手又卖给钱局,从中牟利。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避免了金融危机,还展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些人,凭经验做事情,按惯例想当然。到头来,瞎忙一场,还觉得委屈。实事求是,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能官!
当然,陈廷敬也不是那种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他还有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他知道皇帝也有虚荣心,但他从不盲从,总是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他敢于直言不讳,即使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康熙想修避暑山庄,陈廷敬以战事频起,国力不济为由,规劝皇帝。地方官员奏请修建龙亭,彰显康熙圣谕教化之功。满朝文武歌功颂德,说可以全国推广。他知道此事一开,地方官员盘剥百姓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加重百姓负担。为天下苍生计,又一次忤逆圣意。不因为位子帽子,改变为民为国的初心。坚决摈弃只唯上不唯下的错误政绩观。这样的勇气和担当,真是让人佩服!
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外,陈廷敬还非常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堪称反腐倡廉典范。封建王朝的腐败问题,在康熙朝,也同样存在。但陈廷敬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更加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在礼部时,他就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以身作则,为部属树立了榜样。在户部时,他刹住了部里官吏冒领财金的不正之风。在吏部时,他给家人下了命令:“如发现来访者行为不端,送礼谋私,坚决拒之门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和请托。
还有一个小故事,值得深思。陈廷敬在监督铸钱时,手下从废铜堆里发现了一枚秦代铜钱。便以佩戴古钱辟邪为惯例之由,请陈廷敬戴在腰间。后来,钱局送来新铸的一批样钱请陈廷敬过目,并表明样钱按惯例不会收回钱局。陈廷敬不受,下属只得收回。这时有一枚铜钱落在地上,陈廷敬捡起,连同佩戴的古钱一并还了回去。并说:“吾誓不受一钱,前后取其二,其何以自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官员风范和人格魅力。(望城区月亮岛街道杨丰社区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