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清廉长沙 > 廉洁文化 > 廉政史鉴 > 行家礼以崇爱敬
行家礼以崇爱敬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发布时间:2024-11-29 09:25:44
分享

行家礼以崇爱敬

访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教授陈延斌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知书达礼是中国人修身齐家的基本准则。古人倾注了大量精力规范家礼,如朱熹的《家礼》不仅深刻影响后世,更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什么是家礼,家礼的功能何在,家礼的现代价值又是什么,我们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家礼是中国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修身齐家的重要方式

  记者:中国古代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除了我们熟知的家训之外,家礼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您年初出版了53万余字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请向读者介绍一下家礼是什么,它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陈延斌: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华夏”做了如下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高度重视礼的作用。《礼记·曲礼》就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可以说家礼是传统中国的修身齐家之具,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文化、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核心内蕴。

  《中国传统家礼研究》是我主持的贵州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中爬梳家礼文献,采用纵向递进与横向展开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传统家礼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传统家礼的产生演进历程,传统家礼的载体、教化方式、功用与历史影响,尤其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通礼的历代传承发展等,旨在全面展示传统家礼全貌。

  什么是家礼呢?家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礼指家庭生活中的礼俗、礼仪规范和家庭道德生活规范准则;狭义的家礼仅指家庭、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和日常生活的礼仪。家礼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俗等构成的礼文化体系。作为文化形态的家礼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

  《孟子·万章下》说:“礼,门也。”我认为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包括家礼在内的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即礼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内容上看,传统家礼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家礼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培养其家庭伦理观念和礼仪修养。相比“家法”“族规”“家训”等其他家文化形式,传统家礼更具有仪节的庄严性、礼义的教育性和制度的规范性等鲜明特点。

  从“教训正俗”之仪度看,家礼是伦理规范的一种表达形式;从“道德仁义”之义理看,家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培养路径。这种综合了伦理规范与道德理念的家礼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家庭和家族生活中,成为中国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根据“亲亲尊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基本原则,《仪礼》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以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仪礼》又对每一种服饰的居丧服制、居丧时间和居丧行为进行特定限制,设计了一种寓情于礼、哀而不伤的居丧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们理解“孝”的真正涵义。正是礼的这种“意”与“文”结合的表达,构成了中国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

  记者:很多古代家训著作,用了很大篇幅来讲家礼,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陈延斌:家训是居家之训,这种训诲涉及修身立德、孝亲敬长、为人处世的准则、礼仪,而广义的家礼就是家庭生活中的礼俗、礼仪规范和家庭道德生活规范准则,两者相互渗透,彼此为用。家训类书籍常对家庭内部的礼仪规范等内容作出专门规定,家训教化使得家人子弟恪守家庭礼仪,遵行家庭道德;而家礼文献中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倡导也极为常见,家礼的礼仪仪式和内蕴的礼义,又提升了家训的教育效果。所以“家礼”一词常与家诫、家仪、家法、家范、族训等概念互用,在研究家礼问题时,必须兼顾其他家训家教类文献资料。

  朱熹开家礼世俗化先河,其著作影响后世深远

  记者:提到古代家礼,朱熹的《家礼》影响力非常大,现在还有一些仪式,沿用的是朱子制定的家礼,但久而久之成为风俗习惯后,现代人可能并不知其是朱子制定的家礼的延续。为何他的《家礼》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朱子为何要制作家礼?

  陈延斌:相较于隋唐士族门阀更重视以家礼标异于他姓,彰显家学渊源,宋代学者撰作家礼时则更注重顺应时俗普遍需要,以求敦亲睦族、导化世风,极富时代特色。宋代家礼著作中,以司马光的《书仪》、朱熹的《家礼》和吕祖谦的《家范》影响最大,堪称宋代家礼复兴的三部名著。

  宋代三部家礼著作中,朱熹的《家礼》影响尤著,堪称家礼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清代学者郭嵩焘把它与东汉礼学大师郑玄的“三礼注”(即《周礼》《礼记》《仪礼》三书的注)相提并论:“二千余年天下相为法守,独康成郑氏及朱子之书(指朱熹《家礼》)。”日本学者吾妻重二对朱熹《家礼》也推崇备至,他说:“《家礼》的问世可谓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力之大,并不亚于他的《四书集注》。”

  朱熹为什么撰作《家礼》,他在序中说家礼是“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三代以来的家礼,已经落后于时代,尤其是那些家境贫窭者,更无法依照古礼行事。所以他撰写《家礼》,就是力求为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提供礼仪指导。他认为,这样“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

  朱熹《家礼》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朱熹在前人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家庭礼仪删繁就简、顺应时宜。《家礼》以《书仪》为基础,完善了冠、婚、丧、祭、通的家礼体系,又重视世俗普遍需要,使古礼节次分明、便于施行,使士庶通礼在形式与内容上趋于完善,对后世家礼撰作与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明清两代,随着朱子学逐渐上升为“官学”,《家礼》的权威地位日益稳固,被国家典制如《大明集礼》《大明会典》《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广泛采用、借鉴。

  仅从“化民成俗”的角度看,朱熹《家礼》对普通民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四书五经。这是因为四书五经主要面对读书人,而朱熹《家礼》则是面对整个社会大众。《家礼》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还是因为对古礼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为社会上大多数平民百姓参考使用留下了较大余地,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比如,《家礼》将婚礼的“六礼”合并为“三礼”,只保留了纳采、纳币和亲迎。《家礼》还对一些古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尤其是创设的祠堂制度,对以前士族的家庙制度和庶人祭祀祖先于寝的仪式进行了折中整合,使其更适合于一般士庶家庭,这样既提高了一般家庭祭祀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又充分考虑当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深得平民百姓的认同。

  以现代文明的要求继承与发展传统家礼文化

  记者:我们注意到,礼学近年来成为热门的学问,传统家礼对于现代社会与生活有怎样的意义呢?

  陈延斌:我国对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是近年来礼学成为热门学问的重要原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研究制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我认为,传统家礼对于现代社会与生活,尤其是提升民族礼仪素养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以仪立范,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增强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传统家礼文化以人伦关系为起点,借此实现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建构。在传统社会,家族成员可以通过家礼来明确各自的身份、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力、义务。譬如冠礼这种传统的成年礼,礼仪的器物陈设、地点时宜、仪节次第、仪式语言无不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形式、步骤都蕴含深刻的道德价值。再如嫡长子“冠于阼”的规定,所谓“阼”即东阶,意为主位,其含义就是父子传代,暗示受冠者将要接替父亲的地位、责任与权力。此外祝辞中的“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等内容,也是一再告诫受冠者至此长大成人了,言语德行要合乎礼仪,要践履孝悌忠信之义。

  虽然传统家礼本质上是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必然存在历史局限性。但这种借助极富象征意义与教育性质的礼仪形式,为个体提供社会角色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涵养个人德性的教化方式,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以礼齐家,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在宋元明三代得到推崇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郑氏规范》和《郑氏家仪》规约家族成员,每日晨起洗漱完毕,都要聚于祠堂“有序堂”行礼、诵男女训辞,以此重申家庭伦理和优秀家风,郑氏以礼齐家的门风也一直为世人称道和仿效。虽然时代变迁,古代这种家族聚居的情况已不多见,但家庭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风家教仍不容忽视。传统家礼文化涵盖亲子、夫妻、长幼、邻里等多重关系,涉及孝亲敬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相助等多种伦理规范。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核心伦理观念在当下依然有可学可鉴的价值。例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规定,“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这种要求在传统家训家礼中比比皆是,父母、长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显然是最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齐家之道。借鉴传统家礼积极内容和教化路径、礼仪形式“齐之以礼”,引导、规范家庭成员自觉遵守家庭礼仪,必能培育优良家风,汇聚淳朴世风民风。

  第三,称情立文,继承传统家礼创制原则,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称情立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缘情制礼”,根据人们的自然情感,制定一套用来彰显主体情感的礼仪,以外在的礼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但情感的宣泄并不是没有限度的,需要借助礼来规范和节制,此即第二层含义,即“礼以节情”。

  从这个意义上讲,“礼”协调着人们的情感,人们的情感通过“礼”得到了合理的倾泻与表达。如果内心的情感无法以合理的方式得以表达,也没有外在的规范进行限制,必然影响社会秩序与伦理秩序的稳定。建构现代家礼文化既要契合现代价值理念,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精神,并以促进当下人类礼仪文明和社会进步为鹄的。

  正因为传统家礼对我国的家庭美德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家礼文献整理和《中国传统家礼研究》撰写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国历代先贤撰作的家礼,以“型家立范”为宗旨,与家训一样,也是传统社会家庭教育尤其是礼仪教育的教科书。传统家礼虽是良莠并存、金沙相杂,但总体上仍是先人们留下的—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文化遗产。

  我们认为,从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中全面梳理存世的家礼文献,披沙拣金,把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家礼梳理、筛选出来,吸纳传统家礼律家教子、敦族睦邻、修身处世、慎终追远的合理内容和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以史为鉴,为今天的家庭礼仪教育、家德家风培育和新型家礼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是一件有利于社会、有益于后代的工作。

编辑:陈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