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吸引了无数网友观看。李善德躬身于五千里驿道,以血泪揭开了盛唐崩塌前的溃口:为保鲜一颗荔枝,砍伐成园古树、征调千匹快马、耗费三千贯国库(远超预算百倍),而民夫“人马俱毙者相望于道”。这场荒诞的“荔枝物流”,恰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交织的古代标本,其病灶与今日所针砭的“四风”顽疾竟惊人同构。
剧中李善德的遭遇,是官僚机器吞噬民力的真实写照。他原拟三十贯完成运输,户部却以“贵妃生辰事关国体”为由,将预算膨胀至三千贯;为提速运荔,官府强征民田开辟新路,驿站累死马匹不计其数。更可悲者,当李善德在岭南试验出“分枝植瓮”保鲜法,刺史何有光竟派人暗杀——因成功运送荔枝将暴露地方官常年“不作为”的真相。这种“任务政治化、执行极端化”的痼疾,恰如书中借角色韩洄点破的官场秘辛:“流程是弱者才需遵循的规矩”。当权力脱离监督,民生便沦为代价:贵妃啖荔一笑的背后,是沿途州府“十室九空”的惨景。
李善德的转变极具警示意蕴。初为九品小吏时,他接运荔枝仅为还清房贷、保全性命;但目睹胡商苏谅被踢出局、荔枝园主阿僮世代心血遭毁后,他最终在贵妃面前痛陈:“取之于民,用之于上,此非社稷之福!”此刻,一个“打工人”完成了灵魂觉醒——当官不为民做主,纵有高位亦虚妄。这种知行背离的困境,恰是作风教育亟需破解的症结。剧中杨国忠手持银牌推翻所有制度约束,恰如现实中少数干部将“为人民服务”异化为“为领导服务”。历史证明:宗旨意识一旦让位于特权思维,劳民伤财的“荔枝工程”便永不落幕。
《长安的荔枝》与当下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形成跨时空对话。以监督遏特权。剧中若存在透明预算与民众质询机制,三千贯的挥霍何以遁形?今日政务公开、巡察审计等制度,正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实践。以教育正初心。李善德的觉醒源于对民瘼的共情,而作风教育亦需通过警示教育唤醒党性基因。如书中所言:“烟火气是跨越时代的人性共鸣”——唯有让干部在“荔枝钱”的血泪中照见初心,“为民服务”才能从口号化为骨血。以机制防异化。安史之乱终结了唐朝的荔枝闹剧,却未能终结历史周期律。而今破除“四风”的长效机制,恰是跳出周期律的钥匙:从整治“舌尖浪费”到严查“微腐败”,从由风查腐到风腐同查同治,民生福祉始终锚定权力航向。
当荧幕上李善德怀抱枯死的荔枝树恸哭时,岭南的焦土已预言了盛唐的倾覆。千年流转,“长安的荔枝”早从“妃子笑”的贡品蜕变为电商包裹中的甜蜜。真正让荔枝不朽的,不是冰瓮与快马,而是权力对民生的敬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以史为镜、以民为秤,方使“荔枝”从特权的象征,化作“枝叶关情”的答卷。当每一颗荔枝都浸润公仆初心,盛世方非昙花一现。(芙蓉区定王台街道 王曼玲)